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申论写作材料变化趋势探究——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为例

2013-12-4 14:03| 发布者: 军嫂| 查看: 1393| 评论: 0

摘要:  申论考试,是一种具有模拟公务员职务性质的能力考试,注重对分析、判断、概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测试。纵观历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试卷(以下简称“申论试卷”),其给定材料经历了 ...

 申论考试,是一种具有模拟公务员职务性质的能力考试,注重对分析、判断、概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测试。纵观历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试卷(以下简称“申论试卷”),其给定材料经历了从内容到结构形式的一次次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使申论试卷变得更科学、更规范,使申论这一考试形式更趋于成熟化、职务化。

  一、材料内容由“事件型”转向“问题型”

  申论材料的内容取材并无限制,一般涵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诸方面,材料的选择角度侧重宏观性、关注社会性、突出现实性、体现操作性的社会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把应试者的视野锁定在统揽全局的角度上,思考空间置放在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下,使应试者关注的不只是一件简单的具体事件,解决的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而是着眼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性质、根源和影响。申论材料本身就是包含“问题”的材料,有的已有“定论”,有的则尚无定论或在磋商和争议中。综观历年国家申论试卷,材料内容基本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以“问题型”为主的材料。申论材料与其他类型写作材料之间的区别在于,没有“问题”的材料不能作为申论材料。不仅材料本身具有“问题性”,材料所表现的内容核心也是以“问题”为主的。以“问题型”为主的申论材料,一般是将叙述、说明、议论“问题”作为主要内容,可分为“事故型问题”和“磋商型问题”。

  所谓“事故型问题”材料,是指材料通过具体“事故”来反映材料中所隐含的“问题”。这个“问题”一般为“定论型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基本是现实生活中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并亟需改进或解决的社会问题,如2000年“关于噪音污染”问题。有针对性地在“事故”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地应对措施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是国家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项工作,因此这种类型的材料在公务员考试初期被运用到申论试卷中,很好地体现了国家公务员这一职务性质特征,并能切实考查出一个人的能力素质。但随着申论考试的逐渐成熟与完善,如果把这种“事故”作为完全独立的材料使用在申论试卷中,就会感觉材料所提供的背景信息含量缺乏深度,“问题”涉及的范围和严重性缺乏力度。“事故”的发生无论是什么性质,前提必须具备作为考试材料使用的考试要素,必须能全面、完整体现申论测试目的与标准。“事故型问题”材料可以独立作为申论材料的素材使用,但作为材料依据它不具有使用的稳定性,以及反映问题、说明事物发展规律的全面性,这种局限性主要来自于“事故”本身的不确定性。如果把“事故”作为材料整体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则会使材料的整个“背景信息”在容量上、含义上都显得充实和扎实,更能突出“问题”的严重性、深刻性和影响性,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可读性,如 2003年试卷,就比较成功地将“事故”与“问题”结合在一起,既叙述了“事故”过程始终,又说明了涉及问题的范围,有点有面,有理有据,从而使这种材料类型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所谓“磋商型问题材料”,是指材料中所揭示的问题属于尚无定论,或者有争议的,“问题”本身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利”的方面,也有“弊”的方面。这类“问题”可以使应试者根据题意的指向或审题的需要来选择角度,可以从有利的方面总结成绩,推广经验;也可以从弊的方面总结教训,解决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市场的转型与变化,这种类型的“问题”成为政府职能部门面对并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如2002年“关于网络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的材料。网络作为新技术革命的产物和信息时代的象征,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在发展互联网的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应试者在分析材料时,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问题。又如2004年“关于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材料,应试者必须正确运用辩证的眼光与方法来思考“发展我国汽车工业与解决我国交通拥堵问题”。再如2005年“关于如何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材料。毛泽东在几十年前就提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在这份材料中又提出“农村扶贫开发”问题,这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长期的历史任务,应试者在分析时必须客观地面对这一现实问题,理清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磋商型问题”,实际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多种因素促成了问题的正反两方面,这就决定了这些因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如何对待材料的“正反”两个方面?芽这正是应试者要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来分析的切入点。在变化中发现,在发现中解决,这种“问题”类型在内容上更接近当前国家公务员工作的性质,因此材料所表现的“问题”更贴近现实,更能体现出“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宏观性和典型性,由一个“问题”能反映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问题”。这种测试能够考查出应试者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的申论试卷中的材料,“磋商型”内容的材料将会成为申论材料在内容选材方面的一种发展趋势。

  (二)以“事件型”为主的材料。这种类型的材料内容是指以叙述“事件”为主。申论材料选取的“事件”一般是重大的、有影响的及体现社会性的事件,事件反映的“问题”是具体的,基本有定论的;事件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一般分为两种:“常规性事件”材料和“突发性事件”材料。

  所谓“常规性事件”材料,一般集中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时常发生的、有广泛影响而又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生产与环境保护”问题、“发展互联网注重网络安全建设”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等,处理这类事件是国家公务员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这类材料在内容方面一般以客观陈述为主,以说明、议论为辅,问题涉及的诸方面要素都比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具有某些不完整的“案例”特征,如2000年“关于噪音污染”事件。这类材料的优点在于内容相对集中、具体,问题针对性强,处理与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与国家公务员职务日常工作性质相对吻合。但局限性在于选择如此具有普遍性、经常性、影响性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作为试卷长期使用的内容,一是选材难度很大,二是容易形成作答内容的模式化,淡化申论试题主观性特征而流于一种形式化测试。

  所谓“突发性事件”材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骤然而降,其凶猛快速令人措手不及。能否及时、稳妥地处理这类事件也是国家公务员应对、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如2001年“关于风靡全球的PPA风波”事件。“突发性事件”特点在于,人们无法预料由“突发”而引起的事件过程及结果状态如何,所以“突发”本身就隐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这就决定了如果将这样的“事件”作为试卷选材对象的话,那么试卷从内容的选择到编排,从题型的设计到作答,都会由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形成巨大的想像空间。如果从出题角度讲,这种性质的“事件”虽然不是在常态下经常发生的,但若作为对准公务员进行这种素质、能力型测试的内容,的确有很强的挖掘潜力及测试价值。如果从作答方面讲,这种材料内容给应试者能力的发挥与潜能的挖掘提供了一个空间。如2003年“关于生产与安全”问题,与2001年试卷相比有了新的变化,将发生的一系列突发性事件以“新闻事件”的形式,按“新闻综述”的结构样式编排成“文”。在近4000字的篇幅里汇集如此之多、之繁、之重大的信息容量,足以向应试者说明国家公务员职务所涉及的事情小则小、大则大,而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则是重大和艰巨的,因此没有一定的能力与水平就很难对这样繁琐复杂的材料作出深刻的分析及准确的判断与概括。

  二、材料结构由“相对完整型”转向“不完整型”

  申论材料是由一些杂乱无章的、无规则、无头绪、无明显结构样式、无固定表达方式的“半成品”材料片段组成的,是属于不完整的结构形式。但是综观历年的申论试卷,申论材料的结构也如同申论材料的内容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常见结构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结构形式相对完整型材料。这种结构类型的材料,在结构安排上,基本是围绕对一个问题的叙述或说明排列下来;材料片断的内容在层次意义上具有某种连续性,因此阅读分析中给人一种“结构形式相对完整”的感觉。如2000年第一张申论试卷,便体现了这种类型的材料特点。

  材料事件单一、线索单一,尽管材料片断排列顺序不规则,没有更多细节内容,但事件过程如时间、地点、当事者、事件缘由、结果等基本要素都交待清楚,使阅读者一目了然,因此有人称作是“案例型材料”。但这种材料的局限性限制了人们对问题思考的空间:在阅读材料方面没有给阅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因此对阅读理解能力及其他能力的测试很难达到一定深度。但是作为申论考试的第一张试卷,它仍不失为一种创造,开申论试卷之先河,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这种类型材料的形式及内容为日后申论材料的变化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人们通过这种材料类型了解了公务员考试与其他形式考试之间的差异,这是第一次将这种类型的材料以独立的形式运用在第一张申论试卷中,但也是最后一次。随着申论考试的日趋成熟,这种材料结构形式已不再单独作为材料内容使用,而是把它作为材料结构形式中的一种类型,或材料片段应用于申论整体材料之中,使之成为申论材料的一部分。


12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