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建党百年庆:人民不会忘记为革命战斗过的人

2021-7-10 07:56| 发布者: 兵心服务中心| 查看: 1683| 评论: 0

摘要: 编辑:兵心服务中心 作者:朱家德提到一大会址纪念馆,众人皆知那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但它自1952年建馆后的另一块牌子——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即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两馆)的筹备及承担的另一重要使命 ...

编辑:兵心服务中心    作者:朱家德

提到一大会址纪念馆,众人皆知那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但它自1952年建馆后的另一块牌子——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即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两馆)的筹备及承担的另一重要使命,却鲜为人知。

图为上海两馆,来源网络

重见天日的刊物

1963年5月7日,我家来了两位稀客:两馆文物征集负责人陈绍康及徐承祖。

两位负责人,手持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的介绍信,告知:

两馆正联手搜集上海近现代各时期的文物史料,《上海妇女》和《妇女知识丛书》也在重点征集之列。

然而,近年来几乎跑遍全市所有图书馆、旧书店和商务印书馆,都未能凑全。

日前求助两刊副主编、上海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兼局长孙兰(姜平),孙兰建议“去找颜逸清同志(即家母)试试,说不定就能解决”。

两天前,母亲已从孙兰来电中得悉此事并告知了外婆,招呼客人稍坐后,母亲拉上我,带着客人直奔马路斜对面崇福里外婆家。

外婆早有准备,指挥众人移开橱柜杂物,夹墙露出后,又指挥一人站上凳子,凿开廿多年前封堵的墙洞。

图为母亲捐赠的史料被编印到《上海与抗战》图册中

外婆拧亮手电探进脑袋伸长手臂,用火钳从中钳出一本本破旧杂志和书籍。

不到两小时,便凑齐从一卷1期创刊号至四卷4期停刊号的全套《上海妇女》40册,《妇女知识丛书》10期。

客人喜出望外,连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伴随着两本刊物重见天日的,还有多册抗战初期发行的毛主席著作单行本和美国作家斯诺名作《西行漫记》。

一年后,征集人员联系外婆再次打开夹墙,将藏匿其中的书籍统统掏了出来。

这些书不见天日已廿年有余,纸张泛黄变脆,取放翻阅稍用力便有纸屑飘落,不少书页有破损或虫蛀,还有的缺封面少封底。

好在外婆家在弄堂过街楼上,房屋结构特殊,夹墙内十分干燥,因而取出的书刊首尾完整者居多,文字照片亦都清晰可见,征集人员说只要稍加处理长期保存不成问题。

时值盛夏,闷热异常,众人搬柜移橱攀上爬下,个个灰头土脸汗流浃背,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母亲更是心潮澎湃,思绪回到抗日救亡的烽火岁月……

智藏珍贵书刊

1938年初,高中毕业的母亲怀着一腔爱国热忱,加入进步妇女组织——上海妇女社。

抗战爆发前后,上海不少进步妇女报刊投入救国救亡宣传。

中国近代杰出的女记者蒋逸霄,与第一代女企业家、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等发起创办《上海妇女》。

图为许广平

蒋逸霄任总编辑兼发行人,姜平任副总编辑,鲁迅夫人许广平、王季愚、蔡夏莹、关露等进步人士和社会名流组成编委会,其中,姜平、王季愚、关露等均为共产党员。

母亲加入之际,正值《上海妇女》紧锣密鼓筹办之时。

她身兼记者、发行、联络等多职,列席董事会和编委会议、整理会议记录,为编委传递信件、收发文稿,还经常外出采访组稿和募集资金。

1938年4月,《上海妇女》问世,由于真实表达“孤岛”妇女的抗日救亡呼声,不仅畅销沪上,而且风行全国远销港澳南洋,成为抗战初期国内最有影响的妇女刊物,征订量一再扩大。

但畅销也引起敌伪惊恐仇视,收买不成又来硬的,不择手段中伤摧残,致使其两度停刊。

1940年, “孤岛”气氛更加紧张。

图为《上海妇女》期刊

上海妇女社因其鲜明的政治倾向,上了敌伪“黑名单”,四周常有密探身影出没。

母亲出入时也被便衣盯梢,还接到匿名电话,胁迫交出妇女社往来资料、编委会名单及订户通讯录。

《上海妇女》出到四卷4期被迫再度停刊,但斗争并没有停止:

不准出期刊,就改出《妇女知识丛书》月刊;不准在“孤岛”出版,就对外施放烟幕,声称在内地编辑送香港出版,实际仍在“孤岛”运作。

丛书出版后,同样受到各界人士特别妇女同胞的欢迎,同时遭到日伪敌特的痛恨与迫害,仅出10期便被迫停刊。

《上海妇女》停刊后,地下党组织便安排多数编委秘密离沪奔赴抗日根据地或辗转前往内地,母亲则奉命留守。

图为沦陷后的上海,来源网络

眼见妇女社随时有可能遭日伪搜查,而两刊创办以来,通过邮购、交换等方式积累大批书籍,其中不乏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救国的进步书刊,是付之一炬,还是弃之不管⋯⋯

母亲意识到,如不采取措施,或处置方式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落入虎口招来杀身之祸。

母亲为此连续几夜辗转难寐。她将面临的险情和可做的选择如实告知外婆,外婆虽大字不识几个,但憎爱分明痛恨日寇。

她知道女儿天天早出晚归,忙得都是抗日救国的事情,她告诫女儿要沉住气,既不可随意丢弃,也不能贸然毁掉,要想方找个好地方藏起来。

图为上海老弄堂,来源网络

外婆绞尽脑汁想到一处并得到外公默许,母亲听后也拍案叫好。

为此母亲花费数日,对上海妇女社的橱柜、写字台进行彻底清理,销毁所有敏感资料,而将有价值的书刊整理打包,趁夜色分批带回家。

待到夜深人静、当局实施灯火管制之时,母亲和外婆一道点燃蜡烛,在卧房与浴室之间的夹墙上方轻轻凿出个洞。

母亲将带回书刊拆包后一一投入其中,再将洞口封上,用橱柜杂物遮挡得严严实实,并与家人约定对任何外人三缄其口。

图为母亲年轻时的照片

《妇女知识丛书》停刊前,上海妇女社果然遭到租界当局的搜查,一伙密探翻箱倒柜搜了个底朝天,但除了市面上、书店里都可买到的书刊外一无所获,时年1941年冬……

无私捐赠所有刊物

22年弹指一挥间,1963、1964连续两年,外婆和母亲三次从夹墙中取出珍藏的书刊及许广平题赠的鲁迅著作,一并捐赠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

其中,除全套《上海妇女》和《妇女知识丛书》外,还有多种版本的毛泽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列宁》、《中国的抗战》、《译报周刊》、《什么是资本主义》等单行本或小册子,加起来百余册之多。

光是“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委会征集文物收据”,就登记满满六张,两馆文物征集负责人如获至宝,连称:“真是特大丰收!”

图为母亲捐赠刊物的收据

1964年11月初,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许广平陪同布隆迪王后访问上海,送走国宾后便打电话邀约母亲去其下榻的和平饭店会晤,促膝恳谈四五个小时仍意犹未尽。

席间,母亲谈起她保存上海妇女社史料并捐赠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前前后后。

听说其中包括全套《上海妇女》和《妇女知识丛书》,许广平情不自禁地击起掌来,连说三遍“好!好!好!”

她还回忆道,她身边原有一套《妇女知识丛书》,历尽艰辛保存下来并带到北京,解放后闻知邓颖超大姐喜爱,已割爱转赠。

图为母亲捐献革命文物的史料证明

至于留存的《上海妇女》,部分被日本宪兵抄家时搜走,剩余的因颠沛流离环境所迫已悉数被毁。

“一本都未能留下来,想想真是心疼!所幸被你完整地保存下来一期不缺,真是不简单啊!”

许广平对她曾呕心沥血参与创办的两刊所怀特殊情感,母亲完全能够理解,也愈发体会到捐赠之举的意义所在。

人民不会忘记为革命战斗过的人

母亲捐赠的这批史料,保存于一大会址纪念馆,部分被收录进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编印的《馆藏革命文物选编》。

上海市府为纪念抗日战争爆发60周年而编印的《抗日战争与上海》大型图册中,也多处展示了这批史料。

图为母亲捐赠的史料被收录进馆藏

正因为这批史料的价值,两馆文物征集人员曾多次表示要给母亲申报奖励,均为母亲婉言谢绝。

母亲仅索要了一张台头为“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并加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公章的“捐献革命文物史料证明”,与一叠“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委会征集文物收据”一同珍藏,以证明历史上曾做过这么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母亲的高姿态,赢得了两馆的敬重,并与等文物征集人员结了缘。母亲每每带我们去一大会址纪念馆瞻仰,馆里都会安排专人接待讲解。

图为母亲捐赠的史料被编印到《上海与抗战》图册中

“文革”中,我家受到冲击,住房并抢占。

“文革”结束后母亲申请落实住房政策遭遇瓶颈时,两馆工作人员闻讯仗义执言,出具证明并派员陪同母亲去向有关部门申述。

终于敦促房管部门在上海市为落实“三名三高"人士住房政策而加层的南京西路大华公寓顶层,给母亲调配了两套房子。

这也印证了许广平曾对母亲说过的:

“凡是为人民做过有益的工作,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过力量的战斗者,人民就永远不会忘记他……”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