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渝夫 - 

[综合] 我的系列原创之四:畅游龙江!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8: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渝夫 于 2020-2-13 08:05 编辑

畅游龙江之21:汤旺河石林的和谐之美


  在茫茫的小兴安岭林海深处,有一个尽显自然和谐之美的好去处——伊春汤旺河石林景区。

  在汤旺河石林景区,和谐这个众所周知、带有浓厚时代印记的热词变得十分具体,具体到随处可见,具体到触手可即。

  汤旺河石林的和谐之美,首先体现在石林与树林的亲密无间上。

  与云南石林的唯石独尊、石霸一方不同,号称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处类型最齐全、发育最典型、造型最丰富的花岗岩石林地质遗迹的汤旺河石林不只是石头的世界,还给各种林木和植被留出了充裕的生长空间,形成了石林与树林和谐相处、阳刚与柔美相互映衬、绿色与褐色交相辉映的和美景象。




  说到石林与树林的和谐相处,不得不提一提这里情深意浓的“情侣树”、 白头偕老的“夫妻树”、一奶同胞的“孪生树”等树木奇观。

  顾名思义,“情侣树”是两棵完全不同树种的结合体,一棵枫桦,一棵落叶松,树龄相仿,树高相近,根部几乎长在一起,像一对紧紧相拥的恋人,亲密无间,难舍难分。

  2006年夏天,当我带妻儿到此一游时,曾经和老婆在此树前合影,祝愿我们的爱情与婚姻地久天长。


  对“情侣树”,导游口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顺口溜,让人莞尔:“枫桦落叶情人树,同龄同根友情叙,不信哪位抱一抱,不出三天有人向你把真情吐。” 




    再来说说“夫妻树”。存在形式和“情侣树”差不多,一棵云杉,一棵枫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对此,导游口出的顺口溜虽然文采差点,但也别有韵味:“眼前这对夫妻树,三百多年相伴路。云杉公公风桦婆,白头到老真情铸”。

  “孪生树”就不用多说了,树种相同,树龄相近,粗细相似,

并肩而立,像一对心心相印、感情深厚的孪生兄弟。  2006年那天,当我把不到6岁的儿子搂在怀里在“孪生树”前合影留念时,真希望日后能与小家伙和谐相处到兄弟哥们的程度。现在看来,做到这一点,好像不太容易。

  嘿嘿,越扯越远了,还是继续说说我对汤旺河石林的印象吧。




  实际上,我到过两次汤旺河石林。  第一次应该可以追溯到2005年夏天,那是我第一次到汤旺河石林,也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石林景观。在这之前,我只听说过云南石林,也在头脑中想象过怪石嶙峋的石林景象。

  我得承认,汤旺河石林彻底颠覆了我对石林的臆想。

  从2005年夏天首次接触石林景观起,时隔6年之后,我还于2001年到过内蒙的阿斯哈图石林。




  与阿斯哈图石林的独立和突兀不同,据说填补了我国印支期花岗岩形成构造峰林地质遗迹发展史上一个空白的汤旺河石林一点也不张扬,甚至有些过于低调。

       在汤旺河石林景区,鲜见连成片的巨石,也见不到异峰突起的景象,一个个造形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散落于山林之间,高低错落,形态各一,鬼斧神工,精雕细琢既各有特色,又相映成趣,令人叹为观止。




      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只能容一人通过的“一线天”。这是由两座相距仅35—45厘米的石峰天然形成的、直上直下的一处缝隙,勉强能容下偏瘦的成年人侧身通过。

       时隔数年,我已忘记当年是否在“一线天”挑战过自我。现如今,如果再去汤旺河石林,我也许连试一试的勇气也没有了。不是胆子小了,而是肚子大了。嘿嘿。

  天高云淡2012年11月24日06:56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8: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22:嘉荫龙骨山——神秘的恐龙之乡


  作为边境小县,要不是附近的龙骨山出土了中国最早组装的恐龙化石 “神州第一龙”, 嘉荫也许至今鲜为人知。  事实上,嘉荫县城本身并没有什么称得上景点的地方,除了从小城边上奔流而过的黑龙江,这里实在找不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景致。

  好在嘉荫境内还有一座名声远扬的龙骨山,更有一个级别很高的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这无疑已经成为嘉荫这个边境小县最为靓丽的一张名片。

  我不知道龙骨山以前的名字,或许它根本就是一座伫立在黑龙江边上的无名小山,它甚至够不上“山”的级别,那么矮小,那么没有棱角,甚至还有几份说不出的荒凉与凄冷。




  在发现恐龙化石之前,谁也不会想到这座小山下面竟然埋藏着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群。更让人意外的是,这里竟然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更是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神州第一龙”的出土地,嘉荫作为“恐龙之乡”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这也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话,位于黑龙江畔的龙骨山和它所在的嘉荫县确实是因龙而兴。

  不过,龙骨山的出名却出得有些窝囊,甚至充满耻辱。

  早在清朝末年,因黑龙江水的长年冲涮,位于江畔的龙骨山不时出现古生物化石。附近村民并不知道这些化石的价值,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捡回家给孩子让玩物,谁也没把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当成宝贝。




  那时的黑龙江已成界江,清王朝更是腐败没落到了有边无防的地步,以至于沙俄的古生物学家频频出没于属于龙骨山,肆无忌惮地在这里考古和挖掘,把那些原本属于中国的宝贝偷盗回国,变成了他们的考古和科研成果。

  1902年,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在龙骨山发现并出土了一批恐龙骸骨,并组装成一具高4.5米、长8米的完整恐龙化石骨架,命名为“黑龙江满州龙”,后陈列在圣彼得堡的原苏联地质博物馆内。

  就这样,我国出土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骨架就这样流落海处,这也是中国流落海外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骨架。




  应该说,对于国人尤其是对中国的古生物学工作者而言,这是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甚至是一个难以痊愈的伤疤。可历史就是历史,再屈辱也得面对,更不允许重来,只能在痛心疾首之余反思和奋进。

  我不知道设立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是否考虑直面历史的因素,但我相信这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一定程度上具有警示后人的积极意义: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会受欺辱,国防安全如此,文化安全亦然。

  我先后去过两次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几乎每一次,我都会在进入公园大门那一瞬间产生一种错觉:一会儿就可以在这里看到“神州第一龙”的真龙之身了。




  这显然是个无法实现的“白日梦”。时至今日,高大的“神州第一龙”化石依然流落异国他乡,回家的路依然漫长,抑或目前还看不到回家的可能。

  想来是地处偏远的缘故,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并没有多少游客,尤其是恐龙博物馆里,工作人员似乎比游人还多,多少显得有些冷清。

  不过这个博物馆的建设水准却很高,既有实物展出,也有形式多样的科普介绍,尤其是借高科技手段复原的恐龙生活场景,在声光电的密切配合下显得活灵活现,让人大饱眼福,不知不觉间就学到了不少与恐龙有关的常识。    

天高云淡2012年11月25日18:29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8: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23:寂寞的龙江三峡


  没有统计过中国境内有多少个“三峡”,仅长江和其支流上,就有三峡、小三峡、小小三峡。把视野撒向全国,更有淮河三峡、嘉陵江三峡、岷江三峡、北江三峡、西江三峡、马渡河三峡、湟川三峡、鸭江三峡、黄河小三峡……

  众多三峡之中,当数长江三峡的名气最大。也正是因为长江三峡的名气太响,其它三峡的底气似乎都不太足,多少都有点借光之嫌。

  也有不服气的。比如位于重庆巫山县境内的大宁河小三峡,不敢直接与其近邻、长江三峡巫峡较劲,于是打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尔今应让小三峡”的宣传口号,尽管让广西人莞尔,倒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同样是借“三峡”之名,地处黑龙江省萝北县境内的龙江三峡就没有大宁河小三峡这么好的运气,虽有“三峡”之名,却没让这里的旅游顿时火爆起来。

  对于龙江三峡,不仅外地人知之甚少,连黑龙江省的居民也鲜有人知晓。究其原因,除了黑龙江地广人稀的客观因素外,宣传力度匮乏显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诟病。

  我在黑龙江省工作和生活了14个年头,到过黑龙江这条中俄界江若干次,包括龙江三峡所在的萝北县,我也是数次前往。但在我的印象里,不仅外地人很少提及龙江三峡,就连萝北本地人也鲜有提及。




  如果猜得不错,所谓龙江三峡,也许就是当地或上级的旅游部门根据需要鼓捣出来的名称罢了。

  于我而言,可能是先后数次坐船经过长江三峡而先入为主的缘故,我到过龙江三峡,但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能借助一些公开的资料,不懂装懂地在这里介绍一下我并不熟知的龙江三峡。

  龙江三峡由龙门、金龙、金满等峡组成。




  龙门峡从嘉荫河口到太平沟的新河口村,全长约5公里。这一段江面较窄,平均约1公里,最窄处仅300多米,水深在50米左右,江中水流湍急,两岸山势高耸,江畔林木繁茂,水中鱼虾成群。国家旅游局一位领导游览此峡时曾经赋诗一首:“两侧高山耸碧空,百米深水涌浪凶,龙江三峡从此始,画图变幻莫测中。” 

       金龙峡北起新河口,南到太平沟古镇,全长约30公里。这段峡谷江面稍宽,最窄处在500米左右,深度平均为20多米,最大特点是蜿蜒曲折,山环水绕,白桦成林。相传这段峡谷就是黑龙常年居住的地方,由于连年风调雨顺,安居乐业,黑龙的龙体越来越发福,以至于充满黑龙江,随着黑龙行走,就把两边的山峦挤成弯弯曲曲的形状,故形成了三个小峡,依次为龙头峡,龙腾峡和龙凤峡。此峡也因此有了“大峡套小峡,峡中有峡,峡峡相连”的奇观美景。

  金满峡以滚兔岭砬子为中心,上下各5公里,整个峡长约10公里。因这条峡谷上起太平沟村,下到滚兔岭南的太平河河口,所以又称“太平峡”。




  关于龙江三峡,当地旅游部门公开的宣传资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既有漓江的秀色,也有岷江的磅礴;既有长江三峡的雄奇,又有桂林山水的清隽;浓彩重墨中透着淡雅,清新豪放中显得庄重。

  我不清楚这样的定位是否权威,但这显然没能改变龙江三峡藏在闺中无人识的命运。包括与之捆绑在一起的龙江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同样寂寞地横亘在小兴安岭与三江平原的交汇之处。




  如果从保护生态的角度考量,龙江三峡的寂寞倒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

  毕竟,美丽中国需要更多完好无损的原生态景致。 

    天高云淡 2012年12月9日06:52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8: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24:三江口琐记


  2011年初秋的那个下午,当我站在乐山大佛头顶之上的凌云寺远眺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河交汇的壮丽景观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同江境内的三江口。

  当时大脑一时短路,竟然没有想起同江的三江口为何叫“三江口”。在我的记忆里,除了黑龙江和松花江,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条大江流经同江。

  对于去过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我自信还是个有心之人,习惯于用脑袋或相机留下一些印记,或者在笔记本上留下只言片语,以便日后查找或是回忆。可对于同江的三江口,我这些习惯全都没有发挥作用。




  说起来可笑,同江的三江口我去过两次,尽管每次都是一走而过,可毕竟有过两面之缘。去过两次竟然没搞清一个地名的来龙去脉,确实有些可悲。

  后来,查找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个“三江口”并非真正来自三条大江,它只是黑龙江与松花江的汇合处而已,之所以叫“三江口”,是因为当地人把两江汇合之后形成的水面称为“混同江”。

  关于三江口,或许可以用“2+1”和“绿+黄”来概括。




  “2+1”好理解,黑龙江、松花江加上混同江,刚好“三江”。虽然这个加法比小儿科还小儿科,毕竟还能说得过去,不去细究,也就不是什么问题。

  “绿+黄”则显得非常有趣。“绿”指自西而东流而来黑龙江,水呈墨绿色,平缓而坦荡;“黄”指松花江,泥沙俱下,水色浑黄。

  令人惊奇的是,两江汇合之后,并没有出现江水交融、绿黄胶合的和谐景象,而是黄绿分明,你有你的个性,我有我的本色,东流数十里而不混,让人叹为观止。

  这有点像大连老铁山下的黄渤海分界线,两海交汇处蓝黄两色老死不相往来,泾渭分明,清晰可辨,蔚为壮观。




  黄渤海分界线是海底沟壑使然,那么同江境内的混同江是如何形成的?不得而知。

  如果非要给出个合理解释,是不是可以如此作答:黑龙江发源于大兴安岭,流域人烟稀少,几乎没什么污染,同时又是管理相对严格的界江,江水清澈而少杂质,比重较轻;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流经吉林市、哈尔滨、佳木斯等多个重镇,两岸人口众多,工厂林立,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来源多多,江水浑浊,比重较重;一清一浊,一轻一重,自然难以融为一体

  这样的解释也许有些牵强,但却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不该被忽略的问题。




  想必是为了开发旅游吧,同江市在观测三江口景观的最佳地点建起了广场,塑起了雕像,以便给游人留下更多更深刻的印象。

  三江口还是同江至三亚高速公路的起点,此地建有同三公路0公里标志。

  又被称作010国道的同三公路横跨南北,全长5700公里,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五纵七横”主干线中最长的一条,也是全国唯一一贯通中国沿海地区条的高速公路。

  如果从三江口驱车直奔三亚,沿途该有多少美景等着我们去畅游?

  天高云淡2013年1月3日15:42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8: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25:登上黑瞎子岛


  2011年7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我们一行人登上了中国只拥有一半领土和主权的黑瞎子岛。

  那一天,黑瞎子岛的上空天高云淡,艳阳高照,但我的心却如岛上疯长的杂草,杂乱而无章,施虐地填满心房的每一个角落,让人愤懑,让人惆怅。

  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熊瞎子岛,俄罗斯称它为博利绍伊乌苏里斯基岛或大乌苏里岛,是一个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一个岛系,由银龙岛、黑瞎子岛,明月岛3个岛系93个岛屿和沙洲组成,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主航道西南侧,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




  这个岛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是香港的三分之一,澳门的12倍,钓鱼岛的70倍,珍宝岛的500倍。

  这个三面环水、地势平坦、自成体系、全封闭的岛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扼守着黑龙江—乌苏里江通航咽喉,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即中国人惯称的“伯力”) 隔江相望。

  黑瞎子岛交通条件优越,是黑龙江省江海联运的最佳起点,万吨吨货轮可以由此进入大海,铁路、公路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俄远东的公路网相连,完全有条件成为连接中国与亚欧和亚美的“大陆桥”。




  只可惜,如此重要的岛系并不完全属于中国。按照中俄两国2004年达成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中国收回半个黑瞎子岛的主权,获地17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这个岛系第二大岛屿银龙岛。之后,两国又达成了“将共同对黑瞎子岛进行综合开发”的协议。

  原本,整个黑瞎子岛系都是中国的领土。

  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苏联强行占领黑瞎子岛;自1954年开始,中国渔民不能再度登岛;1964年2月23日,中苏两国开始就其归属问题进行谈判,苏方准备将珍宝岛归还给中方,但由于中苏关系日趋恶化而谈判中止;1969年中苏交恶,苏联开始往岛上移民。至此,该岛彻底落入他国之手。




  从那以后,中国不仅失去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黑瞎子岛,也失去了经由黑龙江和松花江进入大海的通道。船只从中国境内走到连接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汊道边,就不能前进了,因为汊道口有俄方江防炮艇把守,还有连接哈巴罗夫斯克和黑瞎子岛的浮桥,中国船只要想顺利通过,必须事先征得俄方同意。

  事实上,即便是中国收回黑瞎子岛的一半主权后,我国船只出行依然要受俄方的钳制,依然要事先通报,依然要接受俄方军舰的跟踪与监督。

  那天,我们一行人在黑瞎子岛我方一侧参观正在修建的中国边防军营房、慰问守岛官兵、踏访中俄两国举行领土交接仪式的现场之后,坐船绕航整个黑瞎子岛,亲身感受了受制于人的那种屈辱和愤慨。




  我们的船只进入俄方守军的视线之后,两艘小型军用巡逻艇一前一后,看似无意,实则是贴近观察和尾随监控。

  船行江上,两岸景色秀丽,但我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尤其是近距离看到高耸着东正教堂的哈巴罗夫斯克,看到曾经属于中国的伯力故城,看到俄国军人的嚣张,低落的情绪愈加沉重,几近哀泣。

  船至浮桥处,想来是有关部门事先已做好沟通,我们并没有等待太久,不到十分钟便看见浮桥向两端收缩放行。




  般过浮桥的那一刻,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也失去了拍照留念的兴趣。

  中俄国界,承载了太多回避不掉的血泪与屈辱。

  包括黑瞎子岛,包括那些已经回归或尚未回归的国土。

  天高云淡2013年1月5日12:25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8: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26:虎林要塞——二战终结地?


      龙江的12个地级市和1个地区中,因位于鸡冠山之西而得名的鸡西市算得上是鲜为人知。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因煤而兴的城市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冬季弥漫的烟尘和呛人的煤烟味。

  诚然,鸡西人也有拿得出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中俄界湖兴凯湖,二战终结地虎头要塞,开发北大荒留下的文化遗产八一农垦大学…

  如今,八一农垦大学已内迁至大庆,唯有兴凯湖和虎林要塞还在延续和充实着鸡西人为数不多的骄傲资本。




  令人遗憾的是,兴凯湖也好,虎林要塞也罢,与骄傲都扯不上半点关系。实际上,这两个地方都是屈辱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由于这个缘故,当得知同属黑龙江省管辖虎林和东宁两个日军要塞为谁是二战终结地而争议不休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无聊,第二感觉是悲哀:谁是二战终结地就那么重要吗?试问这两个要塞哪个是为中国服务的?哪个要塞又是中国军队攻陷的?既然都不是,干嘛还吵得理直气壮和不可开交?这不成心让日本和俄罗斯看咱笑话吗?

  事到如今,我不清楚虎头和东宁两个要塞的争吵是否有了权威定论,我只知道虎林要塞的管理者显然更懂得先声夺人的道理,不仅在宣传资料里不断固化这一说法,还在要塞遗址竖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虎林要塞”的纪念碑。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先后三次到过位于虎林市虎头镇的虎林要塞。每一次都会到陈列馆里听导游解说,每一次都会到阴冷的地下要塞走走看看。

  虎林要塞被日本关东军吹嘘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北满第一永久要塞”。 这个由日军逼迫10余万中国劳工耗时6年筑成的要塞依山而建,与前苏联隔江相望,是当年日本关东军防备和进攻苏联的前沿阵地。

  虎林要塞正面宽12公里,纵深宽30公里,由5个山头阵地组成,各要塞地下交通壕脉曲折数十公里,各阵地可相通。

  当年,为了在虎头镇建成可以独立作战半且年不被攻破的要塞,日军投入了数亿元的资金。隧道里,指挥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室、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电话总机房等应有尽有。而在要塞工程外围,筑有野战工事和飞机场,各自形成可以单独进行攻防作战的设施。




  不仅如此,日军还在虎头要塞配置了强大的火力,运来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火炮——40cm榴弹炮,每发炮弹重1吨多,最大射程达20公里。

  关于虎林要塞为何成为二战终结地,公开的宣传资料是这样介绍的:

  “1945年8月6日,苏联红军挺进虎头,日军动用了所有武器顽固抵抗。

  8月15日中午,日军从收音机收听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播音,但守卫要塞的日军指挥官却命令关掉收音机,继续垂死挣扎。苏军采取了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8月26日下午3时30分,要塞被攻破,虎头日军守备队仅剩的53名官兵被苏军活捉。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终于在虎头落下了…”

  说句实话,对于虎林要塞到底是不是二战终结地,我真的不是很在意。我所在意的有两件事情:一是当年日军对修筑要塞的中国劳工的残酷杀害,二是如今那只巨虎雕塑的头部朝向。

  据记载,当年参与修筑要塞的10多万中国劳工,不仅要在日军枪刀的威逼下从事非人的劳动,并且最后结局极其悲惨,不是被累死、饿死,就是被集体屠杀。

  要塞完工后,日军以举行庆祝宴会为名,将数百名中国劳工集中在猛虎谷的洼地里,用酒肴欺骗劳工说是犒劳他们。当宴会进行到高潮时,重机枪喷出了火舌,宴会现场顷刻化作血腥的屠场,尸体堆积将洼地填平。




  转眼70多年过去了,那些冤死的劳工,至今一定还不瞑目吧?

  让中国劳工们死不瞑目的,也许不只是侵华日军的惨无人道,抑或还有后人的健忘和软弱?至今矗立在虎林要塞一侧的巨虎雕塑就是例证?

  这个巨虎雕塑确实是个大家伙,具体多高没有记清,反正头颅高仰,造型威猛,号称“亚洲第一虎”。

  搞这个巨虎雕塑的真实用意,可能与开发旅游有关。虎头镇么,总得有与老虎搭边的景致,那就来个巨虎作为标志吧。




  听知情人讲,当年竖起这个巨虎标志时,虎头是朝向国境之外的,巨虎双眼越过界江乌苏里江,远眺那片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

  后来,对方提出抗议,说此虎朝向有虎视眈眈之嫌,不利于两国友好交往,要求纠正。

  具体过程已无人说清,反正后来虎头来了个180度的大回头。

  如果事实如此,我很无语。

  但愿这只是个传说。

  天高云淡  2013年1月7日18:28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8: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27:兴凯湖的鱼


     在东北三省漫长的边境线上,以湖为界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中俄界湖兴凯湖,另一个是中朝界湖长白山天池。

  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统称,湖区呈椭圆形,总面积4556平方公里,北部三分之一属中国,其余属俄罗斯。

  兴凯湖原为中国内湖,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变成界湖。




  史书记载,关于这个浅水湖,唐代称为湄沱湖,以盛产“湄沱之鲫”驰誉;又因湖形如“月琴”,金代故有“北琴海”之称;清代后改为兴凯湖。

  “兴凯”是满语,意为“水耗子”,说明当时兴凯湖中水鼠很多。兴凯湖北面有小兴凯湖,又名达巴库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说到兴凯湖这个中俄界湖,很有必要提一下与湖界划分形成紧密相关界河—— 白棱河。




  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兴凯湖一带的国界是:“自松阿察河之源,两国交界逾兴凯湖直至白棱河,自白棱河口顺山岭至瑚布图河口。”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中俄两国边界代表踏遍兴凯湖周边,都没找到白棱河这个地方,两国的相关地图上也没有这个地名。

  显然,这是个不曾存在的虚假地名。沙俄强盗不理会这些,强行将那条只有18公里长的快当别河(又称土尔必拉河)指定为“白棱河”。从此,白棱河从此不再是一条子虚乌有的河。




  由于白棱河位置的“确定”,原本是中国内湖的兴凯湖变成了界湖。而且由于白棱河的基点大幅北移,使兴凯湖西部至瑚布图河之间的大片土地也被沙俄强行割占。

  不说这个沉重的话题了,还是换个心境,欣赏一下兴凯湖的秀丽景色吧。

  我去过兴凯湖多次,深感这是个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个人以为,兴凯湖的夏天最为迷人。




  每年七八月份,是欣赏兴凯湖美景的最佳时节。

  在阳光的照耀下,只见湖水清澈透底,波光粼粼,一望无涯。借着阳光的反射,湖边的细沙闪闪发光,煞是好看。

  如果你被突然空降到湖边,如果是第一次来这里,你一定会误以为这就是大海。




  是的,兴凯湖确实具有大海一般的烟波浩渺和深远辽阔。

  比起大海,作为淡水湖的兴凯湖还有一个长处:更加适合游泳,并且不必担心海水的咸苦,大可尽情与湖水亲密接触,喝下几口也没关系,因为这里地处相对偏远,湖水几乎未被污染。

  可能正是因为环境优良的缘故,兴凯湖地区物种丰富而奇特,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兴凯湖畔最著名的植物,当数兴凯湖赤松。

  这是一种生长在湖岗上的常绿针叶树,介于赤松与樟子松之间,是在兴凯湖地区长期演化的自然杂交树种,此地独有,异常珍贵。

  兴凯湖鱼类丰富,多达6目12科65种,是黑龙江省主要水产养殖基地之一。众多鱼类中,大白鱼无疑是兴凯湖最负盛名的特产。

  兴凯湖大白鱼每条重5至10斤之间,体形颀长、鳍尾发达,有“游泳冠军”之称,且肉嫩味鲜,与乌苏里江中的鲑鱼、绥芬河中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被列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




  夏日里,在兴凯湖边吹着轻盈的风,品尝着鲜嫩无比的清蒸白鱼,再来点当地产的纯粮小烧,顺带欣赏一下在湖中嬉水的俊男靓女,确实是人间的一大美事。

  除了声名在外的大白鱼,兴凯湖白虾也广受欢迎。

  这种小虾通体雪白,自然晾干后依然白净如昔,无论是油炸还是作为其它菜肴辅料,都是人间难得的美食。

  曾经有幸在湖边品尝过兴凯湖全鱼宴,其种类之丰富,味道之鲜美,久久难以忘怀。

  天高云淡2013年1月8日18:58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8: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28:林海雪原牡丹江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让侦察英雄杨子荣家喻户晓,也让很多人知道了牡丹江这个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地级市。

  牡丹江号称“塞北小江南”,是千年贡米“卢城稻”的产地,响水大米更是名声远扬。

  不知谁总结的,反正牡丹江拥有众多“全国之最”:全国降雪最多最厚的城市,中国最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全国最大的优质黑木耳生产地,全国最大的木业城,全国最大的虎狮繁育中心…




  记不得去过牡丹江多少次了,但这个黑龙江省的第三大城市并没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景致。

  当然,这可能是我个人的问题。因为对于牡丹江,我真的知之甚少。事实上,我既没去过渤海古国遗址,也没去过国内最大的东北虎繁育中心,甚至连名声很响的雪乡也没去过。

  所以,对于牡丹江地区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我连个门外汉都称不上,只能算是一个匆匆过客。




  倒也不是哪都没去。至少,我还去过杨子荣烈士纪念馆,也去过号称世界最大的黑熊养殖基地。

  杨子荣烈士纪念馆位于城郊,是一个让人倍感亲切的地方。

  因为小说和同名电影《林海雪原》,因为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也成为很多人谈起牡丹江不得不提起的一个话题。




  显然,牡丹江人把杨子荣这个山东籍的侦察排长当成了自己的英雄,或者当成了一张城市名片。他们不仅为杨子荣建起了纪念馆,还撰写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杨子荣生前所在的老部队牡丹江军分区甚至把英雄雕像迎回了部队营区,接力颂扬和传承着英雄的精神。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都不失为一件好事。国家需要英雄,民族需要英雄,时代需要英雄,真正的英雄不会死去,而是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在杨子荣烈士纪念馆,我感受到的是庄严肃穆,是精神的力量。而在黑熊养殖基地,我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残忍和贪婪。




  牡丹江的黑熊养殖基地离市区有一段距离,驱车前往需要个把小时。

  这是一个建在山林中的养殖基地。成排的熊舍很有规律地排列着,里面是铁门铁窗铁栅栏,一头头黑熊被钢筋水泥牢牢困住,没有任何自由可言。

  在贪婪的人类面前,原本凶恶的黑熊变得无可奈何,甚至只能任人宰割:不仅被囚禁在铁笼之中,还要被迫进食调制好的黑呼呼的流食,还要被人为地在腹部凿开一个常年难以愈合的创口,还要天天被插进一个管子采集胆汁…




  在这里,体会不到人类的怜悯之心,更感受不到对动物的尊重与关爱,一切都为了人类自己,一切都为了利益,一切都为了熊胆制品。

  我不知道当地人怎么看待黑熊这个产业,至少在我看来,它或许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却无法给牡丹江带来好名声。

  但愿我没多管闲事,更愿我是杞人忧天。

  不说这个了,还是想象一下美丽的雪乡,想象一下真正的林海雪原吧。




  是的,对于牡丹江的雪乡,一直想去而没去过的我只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梦想着早日去那个叫双峰林场的地方,在那个夏无三日睛、冬雪漫林间、雪期长达七个月的地方,零距离感受雪的纯洁和雪乡的童话意境。

  我不是摄像发烧友,但我却渴望在雪乡留下一颗童心,留下一份纯粹,留下一缕对真与美的永恒向往。

  天高云淡2013年1月13日18:54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8: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29:话说绥化


 前些日子到绥化市下辖的绥棱县出差,听到有人这样埋汰绥化:还地级市哩,不到下午四点半,全市最大的商场就关门了;晚上更是清静,满大街见不到几辆车,看不到几个人。

  潜台词十分明了:绥化偏远而落后,全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

  这一评价,对绥化来说好像并不冤枉。

  早在2005前后,我就去过绥化,之后又去了三四次,感觉城区确实比较破旧,鲜见高楼大厦,也少见酒绿灯红,城市安安静静,市民从从容容,大有知足常乐、自得其乐的意味。




  后来,媒体的报道证实我的感觉相当靠谱:2009年,不见经传的绥化市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面对这个极具看点的新闻,别人大跌眼镜,我却乐不可支:俺虽无孙大圣的火眼金睛,却也捡了个瞎猫碰到死耗子的狗屎运,岂不乐哉?

  想起第一次去绥化时,当地人对这座城市的调侃:“…没有高山有土包,没有大海有水泡…别看地方偏,照样吃海鲜…”




  我得承认,这些调侃很有水平,既点出了绥化的地理地貌特点,也道出了当地人乐观向上的心态。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处松嫩平原的核心区域,辖1区、6县和3个县级市,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540余万,是黑龙江省人口较多的地级市之一,人口总和是大兴安岭地区的10倍。

  作为农业大市,绥化拥有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土质优良的寒地黑土,耕地面积14.9万公顷,占全省的1/7;年产粮食300亿斤以上,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绥化还拥有900万亩草原,1065万亩林地,150万亩水面,它在农林牧渔方面的优势,既使放在全国比较,也足以笑傲群雄。

  不仅如此,绥化还是块天灾极少的宝地,很少遇到大旱和大涝,粮食年年丰收,老百姓也就过上了至少可以衣食无忧的日子。

  这与“绥化”这个地名又扯上了关系: “绥”有安好之意,而“化”则有吉祥安顺的意思,地肥田广,风调雨顺,绥化成为“最具幸福感城市”也就顺理成章了。




  哈哈,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片面解读,如失偏颇,请付之一笑好了。

  笑过之后,我得检讨。因为作为一篇游记性质的文章,我实在写不出关于绥化的任何具有标志性景致来。

  我想,这与我的孤陋寡闻有关。我相信,对于熟悉这个地方的外地朋友来说,对于当地人来说,绥化肯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

  说到绥化,一段与游记无关的闲话倒是可以一提。




  想当年,大贪官马德主政绥化时,几乎卖掉了所有能变现的官帽,最终东窗事发,引发了一场强烈的官场地震,也让绥化这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大市一夜间名扬全国,成为国人争相谈论的热点地名。

  说实话,我很佩服绥化人尤其是当地官员自我疗伤的能力。在马德倒台后的那段时间里,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绥化依然坚强地挺立着,并且一举夺得“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殊荣,实属不易。




  我不想牵强地将大贪官马德留下的官场余震与“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比联系起来,我宁愿相信这是绝地反击,是劫后重生,是寒地黑土迸发的超强原始动力。

  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一切都得继续。




  天高云淡2013年1月14日07:23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8: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30:素描七台河


  在我去过的诸多地级市中,七台河无疑是极为特殊的一个。

  七台河的特殊,也许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小,煤,美。

  嘿嘿,一定不要断章取义,更不要望文生义,是“小煤美”而不是“小美眉”,更不是“小妹妹”。哈哈。

  先来说说七台河之“小”。




  七台河确实很小。无论是管辖区域还是城市规模,在地级市中都属袖珍型的,多少有点小家碧玉的味道。

  事实上,七台河虽为地级市,可原本就是一个县,现在的一县三区格局,都是从原佳木斯下辖的勃利县扩充出来的。

  说扩充其实有些不准,实际上是把一个县活生生的辟为四份,地盘还是那些地盘,只是县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公务员增加了三倍,另外新换了一个上级领导机构。




  1983年前后,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各省以大型煤矿、油田等特大企业为基础,相继新成立了一批地级市,黑龙江的七台河、吉林省的辽源、辽宁省的盘锦等地级市都是这在这种背景下组建起来的。

  当年的初衷是想让政企分开,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但如今看,这样做的后遗症之一,就是造成极大的行政资源浪费。

  以七台河为例,如果不是地级市,不设那么大、那么多的行政机构,而是以一个勃利县的架构来运作,光是来自七煤集团的税收就可以让当地居民过得相当滋润。




  既然已经说到七煤集团,那就接着唠唠七台河之“煤”。

  作为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当地的煤矿资源足以让七台河人自豪。

  七台河的矿产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国家保护性开采的三大稀有煤田之一,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焦煤产区和黑龙江省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保有储量18亿吨,远景储量42亿吨。




  七台河的焦煤储量居东北总储量的四分之一,且以低磷、低硫、高热值、高灰熔点、高化学活性“两低三高”而著称,素有“工业粮食精粉”之美称。

  除了丰富的煤矿资源,七台河地下还蕴藏石墨、沸石、澎润土、大理石、黄金等多种矿产资源。

  七台河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衰。




  除了不时因瓦斯爆炸、透水等矿难牵动全国人民的眼球之外,采煤造成的地表塌陷、环境污染、城区受损等人为灾难也在不可避免地惊扰着七台河人的平静生活,这个地区的发展也因此大大受限。

  不用怀疑,七台河早晚也会像吉林辽源、辽宁阜新等产煤大市一样沦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早晚会体味到转型之痛。这一点,不可逆转。

  不过就目前来说,坐拥煤山煤田的七台河还称得上是底气十足,包括城市建设,也不乏亮点。




  接下来,聊聊七台河之“美”吧。

  尽管城区不大,可七台河真的称得上“小城不大,风景如画”。

  关于七台河的美,最精当的文字表述,莫过于下面这几句话:“桃山、仙洞山、万宝山成品字相拱在市区周边,万宝湖、桃山水库如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南北两端,倭肯河横贯七台河全境。”

  有山有水的七台河,自然别有韵味。




  我没去过仙洞山和万宝山,但我曾经路过万宝湖,见过那里清澈的湖水,领略过那里的湖光山色。我也曾经到桃山绕山慢跑,感受过那里的宁静,呼吸过那里清新的空气。

  桃山和依山而建的桃山公园位于七台河市桃山区中心地段,草木葱郁,设计精巧,实现了天然景观和人造景致的高度融合,确实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关于桃山这个名称的由来,除了山体形似桃山之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上万年之前,王母娘娘举办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让宫女到蟠桃园摘桃,一宫女不小心,一只蟠桃飘人间,幻化成如今的桃山。

  天高云淡2013年1月15日07:07于沈水之阳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