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兵心网 发表于 2023-9-22 07:25:50

西藏兵心网林芝地区简介



西藏兵心网分享林芝图

林芝古称“工布”,藏语音译为“尼池”,寓意为“太阳宝座”,地处西藏东南部,201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素有“西藏江南”“雪域明珠”等美称。总面积114870平方公里(11.487万平方公里),内与拉萨、山南、那曲、昌都相邻,与云南毗邻,外与印度、缅甸接壤,平均海拔3100米,辖1区6县,56个乡(镇、街道办)、504个村(居),居住着藏、汉、门巴、珞巴等35个民族和僜巴,常住人口23.89万人。林芝属于全国水力资源富集区,拥有全国最大的原始林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典型地区,水能理论蕴藏量1.43亿千瓦,森林覆盖率达47.6%;林芝是国际生态旅游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拥有古老淳朴的工布文化和风格迥异的门珞民俗、僜人风情,拥有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巴松措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自然景观,拥有太昭古城、千年古堡群等历史古迹和易贡将军楼、波密红楼等红色遗迹。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最美中国榜·目的地城市”、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荣誉称号和“长安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奖项。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01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排名全区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135.12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排名全区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23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排名全区第一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46元,比上年增长13.3%,增速排名全区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67元,位居全区前位。

西藏兵心网 发表于 2023-9-22 07:26:27

(一)历史地理

  林芝古称“工布”,藏语意为“太阳宝座”,是藏族等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工布地区纳入“约茹”(左翼)军政区域管辖。和平解放后,1956年6月,成立塔工“基巧”办事处;1960年2月,成立林芝地区专员公署;1964年5月,撤销林芝地区专员公署;198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林芝地区;2015年3月19日,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地级林芝市。

  林芝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平均海拔3100米,东与昌都市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毗邻,西与拉萨市和山南市交界,北与那曲市相连,南与缅甸、印度两国接壤。东西长646.7公里,南北长353.2公里,总面积114870平方公里。素有“人间净地、醉美林芝”之美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被列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创建单位,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市正式对外运营的旅游景区(点)28处,A级旅游景区10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6个,3A级旅游景区3个。林地面积653.8万公顷、森林面积54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3.6%,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生物基因库”“高原氧吧”,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西藏兵心网 发表于 2023-9-22 07:27:06

       历史上,林芝地区包括塔布、工布、波密、察隅、墨脱5个地域,塔布地区包括今加查、朗县等地,工布地区包括今工布江达、林芝、米林等地,察隅分为上察隅、下察隅,墨脱又称上珞瑜,墨脱以下雅鲁藏布江流域称为下珞瑜。“珞瑜”即藏语称珞巴族居住的地方。

  吐蕃时期,今工布地区有娘布、工布部落,各属娘布王、工布王统治。1264年,元世祖诰封甲达万户(甲达即江达)。

  明代,今林芝地区由波密王、娘布王、工噶布王后代统治。

  清代,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曾将林芝地区塔布、工布地方分封给阿沛、江中、窝龙第巴、甲拉几家地方首领,其在本地区拥有自己的封地及庄园,另外许多谿卡属于大贵族夏扎、拉鲁、朗顿、平康等家族和德穆、恰纳、扎西饶旦等寺庙。波密、墨脱地区传统属噶朗土王统治地区。

  雍正五年(1728年),雍正皇帝将桑昂曲宗赏给七世达赖喇嘛作为香火地。

  19世纪初叶,波窝噶朗第巴政权走上强盛,下辖波河六区。

  清宣统元年(1909年)冬,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川边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鉴于英国人在其地界活动,赵尔丰派其属下管带程凤翔进驻察隅收其地,在察隅、察雅、波密、工布江达等地设县,维持传统境域。

西藏兵心网 发表于 2023-9-22 07:28:07

米林县位于林芝西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东经93°07’~95°12’,北纬28°39’~29°50’。东南部与墨脱县、西部与朗县、北部与巴宜区、西北部与工布江达县相毗邻,南部与印度接壤,总面积9471.11平方千米。县城驻地距林芝所在地八一镇72千米、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80千米。全县辖米林镇、卧龙镇、派镇、里龙乡、扎绕乡、羌纳乡、丹娘乡、南伊乡(珞巴民族乡),70个村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18089人,其中:农牧民人口14220人,占总人口的78.6%,主要有藏、汉、珞巴、门巴、侗、回、彝、土家、羌等9个民族。

  米林藏语意为“药州”。

  米林县古属工布,为工噶布王领地。17世纪中叶后,属于则拉宗管辖。1954至1959年3月,为塔工基巧下属则拉宗管辖,境内多处谿卡分属贵族夏扎、江中和恰纳、扎西曲登寺院。1959年8月,成立米林县,因县驻地在米林村而得名,先后归塔工、林芝专区,1961年5月,县驻地由米林村迁至东多村。1964年,撤销林芝专署,米林县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2月,恢复成立林芝地区,复归林芝地区管辖。

  米林县地形东西狭长,西高东低,多宽谷,相对高度相差较小,全县平均海拔3700米,呈山河谷地形。境内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县城所在地东多村海拔2900米。雅鲁藏布江从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河段长250千米。

  米林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油菜、豌豆、荞麦等,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苹果、梨、核桃、桃等。

西藏兵心网 发表于 2023-9-22 07:30:42

 波密县位于林芝东部,东经94°~96°30’,北纬29°30'~30°30’之间,东邻那曲市八宿县,北靠山南洛隆县和昌都边坝县,西与嘉黎、巴宜区接壤,南连察隅、墨脱县,全县国土面积16760平方千米。县府设在扎木镇,距市政府所在地八一镇234千米,距昌都邦达机场360千米,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636千米。全县辖3镇7乡85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余人,其中农牧民2.05万人。境内主要有藏族、汉族等其他民族。

  波密古时称博窝地区,现在藏文地名仍称“博窝”,意为祖先。

  吐蕃时期,第七代赞普止贡被大臣洛昂所杀,其三个儿子分别逃到工布、波窝、娘布三个地区,后来老大成为工布王,统治地区包括今林芝市巴宜区、米林两县;老三成为娘布地区娘布王,统治今林芝市的工布江达县一带;老二夏赤逃到博窝地区,后夏赤又被迎接到雅隆,成为吐蕃第八代赞普。老二的后代成为博窝地区的统治者,被称作博窝噶朗(囊)第巴,清代文献上称“波密土王”。其后这一地区一直由博窝噶朗第巴统治,其子孙世代相传,基本不受西藏地方政府约束,只交纳少量青稞和酥油差税,管辖地方有博窝6区之称,委任有6名第巴分别治理。清朝道光年间,波密土王属下唐堆扎布率领属民在川藏大道途经地区抢劫和杀害来往信使和民众。清中央政府决定对波密用兵,波密归顺后被道光皇帝封为“噶朗第巴”。1909年,波密土王白玛次旺凭借险要地理位置和山高林密的优势,经常在藏东杀人抢劫,危害地方安宁,并与驻扎在工布地区的清川军发生冲突。清朝驻藏大臣联豫派左参赞罗长裿率军清剿波密,同时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派边军助剿。波密土王兵败逃白玛岗,被当地门巴部落头人诱杀。1912年以后,波密土王势力重新恢复,被杀的白玛次旺无子,由其女婿旺钦顿敦继任土王。1928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兵清剿波密,土王旺钦顿敦经白玛岗逃亡印占区,后病死在他乡,波密地区归西藏地方政府管理。1932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波窝设立波堆宗、波密宗、曲宗,辖波窝地区“波河六区”。1951年11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驻波密第二办事处正式成立。1956年,由从昌都解放委员会转塔工基巧办事处管理,1959年8月,废除宗级区划,由原波堆(倾多)、曲宗、易贡等三个宗合并建波密县,直属塔工专区,县府驻扎木。1964年,林芝行政公署撤销,波密县划归昌都地区管辖。1986年,恢复林芝行政公署,波密县划归林芝行署管辖。2月,将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区公所及所属然乌、康萨、雅则三个乡划归波密县。

  波密县四周为山地,中部为河谷区,北部、西部、东北部为念青唐古拉山向东南延伸的分支,境内有少许山间盆地,地势东高西低。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海洋型冰川影响,波密属藏东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冬冷夏凉,雨水充沛,年降水量为800~1000毫米,年均日照时间1563小时。泥石流、流沙、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境内有森林面积4891.4平方千米(占29.5%)、草地面积3384平方千米(占20.41%)、耕地面积47.5平方千米(占0.29%)、冰川湖泊3550平方千米(占21.41%),木材蓄积量1.2亿立方米,主要有云杉、高山松、楠木等;境内岗乡自然保护区现已列为国家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动植物园,野生动物80余种,主要有鹿、獐子、小熊猫、狗熊等;植物资源有400余种,主要有松茸、天麻、虫草、三七、大黄等;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0余种,主要有铁、钨、钼、铜、铅等。

  波密县以农为主,农、林、牧并举,现有耕地5.3万余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也是自治区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农作物主要有青稞、春小麦、冬小麦、油菜等,主要饲养牦牛、黄牛、犏牛等。工业企业有扎木电厂、尼足水电站、县粮食加工厂及木材加工、木业工艺品厂、扎木冷冻厂等33家,注册资本2474万元,其中国有企业23家,集体企业10家,乡镇企业28家。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100多个,个体工商户899户,从业人员1957人,注册资金1208万元。有中国农业银行波密县支行等金融机构,可办理国内一切资金往来。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时,波密曾是18军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在易贡留有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山等首长住过的将军楼。60年代中后期,自治区进行“小三线”建设时,波密一度成为自治区后方基地和重点建设区,易贡从拉萨迁至的自治区党校等自治区单位,在扎木建有扎木机械厂、电厂等。境内有原始森林、冰川、圣湖、多吉杜姆神山、玉仁神山、龙牙喊泉、龙曲水晶洞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要有倾多寺、嘎朗王宫遗址等,革命文物有扎木中心县委红楼、烈士墓,其中扎木中心县委红楼、多东寺、普隆寺、扎西曲林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藏兵心网 发表于 2023-9-22 07:32:14

  巴宜区位于林芝中部,东经93°27'~95°17',北纬29°21’~30°15'之间,西邻工布江达县,东连波密、墨脱县,南至米林县,北接那曲市嘉黎县,总面积为8560平方千米。区政府所在地距市政府所在地八一镇18千米,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06千米。全区辖4镇3乡,10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6.1万人,其中农牧民1.4万人,以藏族为主体,聚居着藏、汉、回、门巴、珞巴(含僜人)等13个民族。

  巴宜区自古称工布。唐代,由吐蕃赞普后裔统治,称“工噶布王”。宋代以后,由工噶布王后裔工布阿吉杰布等统治。17世纪初,藏巴汗政权时期,设有则拉宗。其中,则拉宗管辖地区还包括今米林县全境。1956年,设塔工基巧,则拉、觉木、德木三个宗谿属塔工基巧。1959年9月,则拉宗、德木宗和觉木宗合并成立林芝县,直属林芝专署。1964年,撤销林芝专署,林芝县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2月,恢复成立林芝地区,复归林芝地区管辖。2015年3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林芝地区设立地级林芝市的批复》(国函〔2015〕51号),正式批复林芝地区撤地设市、林芝县撤县设区。

  巴宜区全境地形特征东西狭长,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3000米,相对高差2200至4700米,全区最高处是位于林芝与米林交界的加拉白垒峰,海拔7294米。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较短,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8.5℃,年无霜期为175天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022小时。年降水量为654毫米。水电资源丰富,可供开发的达400万千瓦。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泥石流、冰雹、霜冻和蚜虫、锈病等病虫害。

  巴宜区物产丰富,农副产品众多,主要有苹果、核桃、毛桃、牦牛绒、羊毛等;森林覆盖率55.87%,木材资源蓄积量达1.2亿立方米,树种主要有柏树、桑树、云杉、高山松等;药材主要有三七、虫草、贝母、红景天、藏红花、党参、灵芝、茯苓等;食用菌类主要有松茸、银耳、木耳、猴头等;动物主要有獐子、黑熊、豹子、草鹿、水獭等。

  巴宜区属半农半牧区,农业的比重大于牧业,有耕地37167.6亩,人均占有耕地2.7亩,可灌溉面积已达70%,保灌面积已达25%,草场4.23万公顷。农作物有小麦、青稞、油菜等。牲畜有牦牛、奶牛、绵羊等。

  318国道从东至西穿越全区,交通便利;已开通移动电话、程控数字电话及电信宽带等业务,国内国际电话均可直拨,通讯方便;工业有电力、森工、民族服饰加工等十多个行业。

  境内人文自然景观丰富,有比日神山、弓箭山和喇嘛岭寺庙等;有第穆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有国家4A级森林公园、色季拉山、鲁朗林海、东久动植物保护区、世界巨柏风景区,有千年古桑、古柏等生态景观。

  注:【2015年3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林芝地区设立地级林芝市的批复》(国函〔2015〕51号),正式批复林芝地区撤地设市、林芝县撤县设区,林芝市于6月19日挂牌成立。《林芝地区志》中有关林芝地区、林芝县更改为林芝市、巴宜区。】

西藏兵心网 发表于 2023-9-22 07:32:55

工布江达县位于林芝西部,地处尼洋河中上游,东经92°09~94°25',北纬29°26'~30°35'之间。东邻巴宜区,北接嘉黎县,西毗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南连朗县及山南加查县。东西长180千米,南北宽71千米,总面积12960平方千米。果林卡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市政府所在地八一镇130千米,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280千米。辖6乡3镇,79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3.47万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4%,境内居住有藏、汉、苗、回、门巴、珞巴、壮、蒙古等民族。

  江达藏语意为“宽阔、平坝”。

  江达县古属娘布之地,由吐蕃赞普后裔娘布王统治。14世纪,娘布地区(包括江达)仍由娘布王统治。此后因与江达所在地娘布与娘曲(清代称尼洋河)下游的古工布地域接壤,无天然大山江河隔开,两地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又接近,江达逐渐成为工布划区,称为工布江达,意即工布之江达。1642年,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建立后,西藏地方政府在江达没置江达宗,江达与则拉、觉木、雪卡三宗合称工布江达四宗。康熙九年(1720年),清朝中央政府在江达正式设粮台塘铺,雍正四年(1756年),在江达设外委一员,率兵驻防,但仍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委派有两名碟巴(即宗本)管理地方事务。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江达置外委一员率兵以资镇守。道光年间,江达仍没有外委一员,管理钱粮塘汛事宜,驻兵46名。民国元年(1912年),四川经略使尹昌衡提出西康建省框架,改江达为太昭,初拟设江达为太昭府,后称太昭县,属西康省。1956年,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设立拉萨、塔工等8个相当于专区建制的基巧办事处。江达宗虽受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但塔工办事处在该县同时开展工作。1959年7月,平叛改革后,江达宗改名设工布江达县,县府驻江达村,1960年1月起,先后归塔工、林芝专区。1964年7月,撤销林芝专署,原雪巴县撤销,其雪卡、错高、朱拉3个区并入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县增加至9个区32个乡,隶属拉萨市管辖。1986年2月,恢复成立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复归林芝地区管辖。

  工布江达县位于尼洋河中上游,为高山峡谷地带,有河流77条,较大的12条,河流总长达500多千米;山沟824条,有人居住的268条;湖泊108个,温泉11个。县东部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西部寒冷干燥,无霜期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摄氏6.2度,年均日照为201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46.2毫米。

  县境内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已初步勘探的矿产资源有水晶矿、铁矿、铜矿、金矿、石灰岩矿、银矿、铝矿、瓷土、彩土、铅矿等十几种;有野生动物63种,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金钱豹、雪豹、狗熊、马鹿、水貂、獐子、黑颈鹤、兰尾雉等;野生植物287种,树种36种,主要有云杉、高山松、高山栎、高山柏、桦树等;中药材近300种,贵重药材有虫草、贝母、三七、雪莲花、灵芝草等,食用菌类20多种,松茸产量可达40吨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7%,木材蓄积量为3551.5万立方米。

  有农业耕地面积53449.8亩,农作物以青稞为主,辅以小麦、大麦、豌豆、油菜、荞麦、扁豆、土豆、元根、玉米、蔬菜、水果等;有草场面积175050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57575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0.02%;家畜以牦牛、黄牛、羊、马、骡、猪为主。全县森林面积1486.9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面积61233公顷,林业用地655616公顷,林地217341公顷,经济林木主要有核桃、毛桃、梨、水蜜桃、苹果、花红杏等;工业有电力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民族手工业、粮油加工业、森林工业等。

  县城西部太昭古城有清代修建的驿站、关公庙、唐蕃古道遗址及修桥纪念碑、清军墓等历史文物;清朝,诸多驻藏大臣经此进出藏,民国时期,参谋本部次长黄慕松曾经由太昭前往拉萨;清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驻扎。

西藏兵心网 发表于 2023-9-22 07:33:18

  朗县位于林芝西南部,东经92°28’~93°31’,北纬28°40’~29°29’之间,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东与米林县,北与巴宜区、工布江达县,西与山南加查县相邻,南部与印度接壤,地域面积4106平方千米。县政府驻地朗村,距市政府所在地八一镇238千米,距自治区首府拉萨420千米。全县辖6个乡镇,51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36个自然村,17476人,其中农牧民14283人。朗县是一个多民族县份,境内主要有藏族、汉族、珞巴族、门巴族等民族,其中藏族占99.02%,汉族占0.7%。

  朗,藏语意为“显现、光明”。

  朗县传统上称下塔布地区,与上工布(今米林县卧龙乡)接壤。早期,属于12小邦钦域之地。吐蕃政权建立后,松赞干布设五茹军政制,下塔布属约茹管理。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后,西藏地方政府在今朗县建朗宗、金东、古如朗杰三个宗。1956年,噶厦设塔工基巧,朗宗、金东属塔工基巧。1959年4月,朗宗、古如朗杰宗、加查宗和金东谿卡三宗一谿卡合并建立朗县,由山南地区管辖。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成立时,朗县划归林芝地区管辖。

  朗县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年降雨量350~600毫米,无霜期一般为130~170天,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平均日照时间2000~2500小时,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泥石流、洪涝、地震等,雅鲁藏布江穿境而过。

  全县森林面积1717.96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41.84%,主要林木种类有高山松、落叶松,冷杉、圆柏、巨柏等,经济林木约4.99万亩,主要有核桃、桃、苹果、花椒、梨、葡萄等;有鹿、熊、野猪、雪豹、野牛、獐子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有虫草、贝母、蛤蚧等名贵药材;主要矿产资源有铬铁、铅锌、沙金、水晶等。

  朗县基本属自然半自然农、牧、林、副一体经济,其中农牧业的比重相对偏重,现有耕地20329.42亩,主要种植小麦、青稞、豆类、油菜、辣椒、马铃薯等;草场面积1641.97平方千米,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马、羊等畜种,牲畜总数达10.62万头(只匹),肉类产量382万斤,酥油产量71.03万斤;国内生产总值448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8000万元、第二产业12400万元、第三产业24400万元;农牧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0104元,粮油产量1242.66万斤,财政收入完成1877万元。

  林邛公路穿境而过,6个乡镇全部通车,乡村公路通路率为100%;年发电量216.15万千瓦/时。

  境内有列山古墓、十三世达赖喇嘛庄园、巴尔曲德寺、沿江巨柏等旅游景点,其中列山古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进行保护。

西藏兵心网 发表于 2023-9-22 07:34:21

  墨脱县位于林芝南部,北纬27°33’~29°49’,东经93°44’~96°08’,东邻察隅县,西接米林、山南隆子、错那县,北连波密、巴宜区,南与印度交界。总面积31450平方千米,南北长约262千米,东西宽约227千米。县城位于墨脱镇,是自治区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全县辖7乡l镇(含1个珞巴民族乡),58个行政村,人口9990人,有门巴族、珞巴族、藏族、汉族等民族。

  墨脱县按传统习惯属上珞瑜,又称“白玛岗”。“墨脱”为藏语,意为“花”;“珞瑜”为藏语,意为“珞巴人居住之地”;“白玛岗”为藏语,意为“隐藏着的莲花”。在经书中说“佛之静土白玛岗,圣地之中最殊胜”。藏传佛教传说,珞瑜中心地带白玛岗为莲花生所预言的“秘境胜地”。

  19世纪初起,墨脱设当普、或热(今德兴乡或热村)、背崩(背崩乡背崩村)、萨格尔、达昂(加热萨乡境内)五措,由波窝噶朗第巴管辖。1928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兵清剿波密,土王旺钦顿敦经白玛贡逃往印占区,后病死在他乡,波窝反叛事件平息,西藏地方政府收回对波窝地区的管辖,设立墨脱宗和坚珠玉措宗(小宗),归噶厦直接管辖。1951年11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驻波密第二办事处正式成立,墨脱属波密第二办事处管辖。1959年8月,墨脱宗、坚珠(今译金珠)宗合并建墨脱县,直属塔工专区。1964年,林芝行政公署撤销,墨脱县划归拉萨市管辖。1973年,墨脱县县址由马尼翁迁驻墨脱村。1986年,恢复林芝行政公署,墨脱县又划归林芝行署管辖。

  墨脱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岗日嘎布山南,雅鲁藏布江流经县境内,境内地质结构复杂,境内主要地貌为高山冰川、峡谷阶地、低平河谷和残丘平谷等,地势北高南低,从海拔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下降到海拔155米的巴昔卡,全县平均海拔1200米,县城驻地海拔1100米。属典型的立体气候区,植被呈垂直分布,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暖、多雨、潮湿,年均降雨量2330毫米,年均气温16℃,极端最低气温2℃,最高气温33.8℃,无霜期在320天以上,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在自然保护区内植物达3000多种,仅竹类植物就有10种,野生兰科植物80多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2种,主要为楠木、樟森、乌木、铁杉、红豆杉、树蕨(又称桫椤,有“天然活化石”之称)等珍稀树种,被称为“植物王国”;有40多种野生动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主要有孟加拉虎、羚牛、长尾灰叶猴、云豹、小熊猫、大鸟、蟒等。

  墨脱县现有耕地面积23345.50亩,可耕地2万余亩(不含轮休地),其中水浇地6000余亩,旱地20000多亩,粮食播种面积2153433亩,人均2.16亩,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青稞、小麦、荞麦、蔓菁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红薯、蔬菜等,粮食产量1088.47万斤,其中稻谷产量301.15万斤,玉米产量683.41万斤;可开发利用草场面积15万亩,已利用草场面积4万多亩,仅占可开发利用草场面积的26.67%,全县牲畜头数为11861头(匹),人均1.2头(匹),其中大牲畜5551头(匹),生猪6310头,人均不到1头。牲畜良种率占12%,出栏率和商品率均在15%左右。墨脱现有中、小学36所,其中有中学1所,希望小学2所,乡办小学5所,村教学点27所,教师71人,适龄儿童1456名,在校生1192名,入学率为82%,是地区惟一未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县。

  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有背崩乡电站、达木乡电站、格当乡电站、加拉萨乡电站,装机容量均在55至80千瓦间;甘登、加拉萨、格当、旁辛4乡日照时间在2000小时以上,适宜建设小型太阳能电站。

  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部分在墨脱境内,从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到155余米的巴昔卡,落差7501米。有独特的地势和地貌,有天然湖泊、冰川,适宜徒步旅游、探险、攀岩、漂流、科考等。

西藏兵心网 发表于 2023-9-22 07:34:45

  察隅县位于林芝东南部,东经95°45’~98°50’,北纬27°45’~29°30'之间,东临云南省德钦县,隔怒江与云南贡山县相望,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北与波密县及昌都左贡、八宿县毗邻,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国土面积31530平方千米。县府设在竹瓦根镇,县城所在地至川藏线172千米,距市政府所在地八一镇540余千米,距昌都邦达机场500千米,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934千米,距四川省成都市1562千米。全县辖古拉乡、古玉乡、察瓦龙乡、上察隅镇、下察隅镇和竹瓦根镇3乡3镇,共9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9399人,其中农牧民24852,城镇人口4547人,有藏、汉、纳西、独龙、苗、回、门巴、珞巴、傈僳、怒等民族和一个未识定民族——僜人。

  察隅,藏语意为岩石之地。

  察隅县位于林芝东南部桑曲河上游,古为边疆偏僻之地。17世纪中叶,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建立后,西藏地方政府设桑昂曲宗。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定西将军噶尔弼率军进藏途中指示副将岳钟琪派人从昌都前去招抚桑昂曲宗、杂隅等地,并划归驻昌都的帕巴拉呼图克图管理。雍正年间,桑昂曲宗重归西藏地方政府管辖,所属地区有杂隅、左贡等地。光绪三十三年,境内发生内乱,川军新军后营管带程凤翔率军弹压。宣统元年(1909年),川军与桑昂曲宗境内藏军驻兵发生对峙,边务大臣赵尔丰令程风翔进兵,藏军败。其后,赵尔丰在金沙江以西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桑昂曲宗改设为科麦县。1912年后,西藏地方政府仍设桑昂曲宗,由朵麦基巧(俗称“昌都总管”)管辖。1950年10月,昌都解放,成立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桑昂曲宗归其管理。1959年,设桑昂曲宗县,县治设在下察隅赤通拉卡村,属昌都专区管辖。1966年5月,改称察隅县,县府迁至吉公,归昌都解放委员会管辖。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成立时,划属林芝地区管辖。

  察隅县地形复杂,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呈簸箕形,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属亚热带、温带气候。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较短,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2℃,年无霜期为215天。年日照时数为1483.8小时。年降水量为654毫米。群山之中形成了以雅鲁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为主体的半网状河谷河流,水资源极为丰富。

  察隅县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品种繁多,成熟林多,森林覆盖面积达60%,木材蓄积量1.15亿立方米,有红豆杉、云杉、檀香、香樟、云南松、马尾松等300多种,其中有10多种属国家珍贵树种,经济林木主要有苹果、核桃、油桐、油茶、柑橘等,林下资源主要有松茸、木耳、虫草、天麻、贝母、三七、黄连、知母以及漫山遍野的蕨菜;动物有虎、豹、熊、小熊猫、麝、鹦鹉、黑颈鹤等,其中属国家保护动物有100多种,有各种鸟类;慈巴沟保护区常见植物有1000多种,被誉为生物资源“基因库”;矿产资源已知的有金、银、锡等数十种。

  全县有耕地面积38577.9亩,其中水田9567.9亩,旱田29010亩,人均耕地面积1.55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0105830公斤,农作物以小麦、稻谷、大豆、花生等为主,是自治区两个产稻米县之一,牧业以牦牛、犏牛、黄牛、山羊、绵羊、生猪为主;2014年财政收入295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4.1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3380元。

  然(乌)察(隅)公路连接川藏公路,滇藏新通道已列入林芝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察隅至古拉乡公路正在修建中;2012年以前,我县只有55个村通电信、移动信号。近年来,不断加大通讯网络建设力度,2013年至2014年在偏远村庄新建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通讯基站。同时抓好现有通讯基站管理和维护工作,2015年计划投资1020万元,新建通讯基站,确保农牧区通讯信号的全覆盖。古拉乡、察瓦龙乡通邮工程正在实施中。

  境内有原始森林、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形似流水的上察隅阿扎千年冰川、白雪皑皑的梅里雪山及下察隅洞冲冷泉等自然风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藏兵心网林芝地区简介